通辽的传统活动有哪些?

日期: 栏目:旅游攻略 浏览:0 评论:0

通辽的传统活动有哪些?

1、那达慕大会

“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在蒙古族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每年七、八月牛羊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那达慕”,蒙语的意思是娱乐或游戏。“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大会召开前,男女老少乘车骑马,穿着节日的盛装,不顾路途遥远,都来参加比赛和参观。大会第一项一般是摔跤比赛,摔跤手脚登高筒马靴,下身穿宽大的绸缎摔跤裤,上身穿一种皮革制的坎肩,在脖颈上围有五彩缤纷的饰物,仿古代骑士跨着大步,绕场一周。赛马也是大会上重要的活动之一。比赛开始,骑手们一字排开,个个扎着彩色腰带,头缠彩巾。赛马的起点和终点插着各种鲜艳的彩旗,只等号角长鸣,骑手们便纷纷飞身上鞍,扬鞭策马,一时红巾飞舞,如箭矢齐发。先到达终点者,成为草原上最受人赞誉的健儿。射箭比赛也吸引着众多牧民。技艺高超者可百发百中,赢得观众的阵阵喝彩。“那达慕”大会又是农牧物资交易会。每年的8月18日在珠日河旅游区举行的赛马节就是我们科尔沁草原上的最大盛会。

2、博克

博克蒙古语摔跤一词的译音,因蒙古族的摔跤方法不同于其它民族的摔跤方法,汉语称之为蒙古式摔跤。 摔跤、赛马、射箭是蒙古族人民的三项传统体育活动,也是草原盛会那达慕的主要活动内容之一。按蒙古族传统,摔跤手上身穿牛皮或帆布制成的着德格(紧身半袖背心)袖臂盖背,边沿镶有铜钉或银钉。腰系来布尔(即围巾),下身穿肥大班斯勒(即摔跤裤),是用三十二尺或十六尺白布制作的专用摔跤裤,外套有花色的套裤,脚登蒙古靴或马靴。颈套五色绸穗制成的景嘎,标志着获胜次数,名次越多,彩条依次增加。在悠杨激情的摔跤乌日雅赞歌声中,摔跤手挥舞着壮实的双臂,跳着狮子舞步、鹿舞步或鹰舞步入场。跳跃是蒙古族摔跤比赛的一个民族特色,出场退场,双方跤手都要跳跃,出场跳跃高而快,时间也长,这是激战前的准备活动。退场跳跃基本上是慢跑回原地,是放松活动。凡参加摔跤比赛的摔跤手都有奖。历史上盛大的那达慕大会摔跤冠军,可获九九八十一份奖品,即骆驼九峰,骏马九匹,黄牛九头,绵羊九只,山羊九只,马鞍九套,以及砖茶九块等九种物品。蒙古式摔跤的优胜者可以得到光荣称号,接连两年击败所有对手的,可以获得巨人称号,以下则按名次分别为雄狮、大象和雄鹰等称号。比赛双方均有歌手高唱挑战歌助威,唱过之后,双方摔跤手跳着狮舞或鹰舞步出场。裁判员发令后,双方握手致敬,然后互相抱摔,争斗相扑,盘旋相持,腿膝互击,各施展扑、拉、甩、绊等技巧以制胜;比赛时不得抱腿,不得搞危险动作。除脚掌外,只要膝盖以上任何部位着地即为失败,一跤定胜负。负者不许再上场。优胜者受奖, 并多被誉为英雄摔跤手。一会到珠日河旅游区,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和我们的蒙古族摔跤手一决胜负。 

该答案来自南北游旅行网官方网站

青海玉树有什么民俗?

千百户的等级婚姻: 玉树地区千百户与牧主头人实行等级森严的阶级内婚 制。男女青年没有什社交、恋爱自由,他们的婚姻大事完全掌握在家长手里。千百户、牧主为了权势和家业的承袭,十分讲究门当户对,几乎是千户对千户,百户对百户,牧主对牧主。他们给子女择偶的唯一标准是对方官衔的高低,权势与家业的大小,完全是一种封建包办的政治与权力的联姻。诸如囊谦千户与德格土司、上年措百户与百日多玛小百户、固察百户与百日多玛百户等等。甚至像格吉扎赛百户将自己的三个女儿和两个妹妹分别嫁给了五个百户,足见们们阶级内婚姻之一斑。如果谁家子女不从,就会受到严厉的惩处。家长凭借手中的封建特权强行拆散婚姻关系,甚至将不听话的子女赶出家门,使其失去继承头人的一切权利。

血缘外婚制: 无论是牧主头人,还是平民百姓,一律实行严格的血缘外婚制度。凡有父亲或母系血亲者,禁止通婚。这与一些民族过去允许姑表、姨表之间通婚的习俗大相径庭。

家庭制度: 以一夫一妻制为主,尚残存有一夫多妻、一妻多夫以及一定数量的无夫家庭。

一夫一妻: 是玉树藏族家庭的主要形式,多数为单一的小家庭,人口少,那种几代同堂、妯娌共处的大家庭很少。一夫一妻制家庭表明,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藏族与时代同步,已跨入文明家庭的行列。

一夫多妻: 多在牧主头人和富裕人家中存在,即出自不同家庭的两个女人先后嫁给一个男人,第一个女人年大姿色稍衰后,受贬专操家务,另娶少女;也有两姐妹同时嫁给一个男人的;还有母女俩先后嫁给一个男人的。出现后者的原因是,男方结婚时女儿年少,要求先由其母亲代嫁,等女儿成年后与其结合同居。

一妻多夫: 多为兄弟几个家境困难娶不起媳妇,或者虽然家境尚可,为使兄弟几人和睦团结,不致家庭破裂,共娶一妻。妻子对他们兄弟几人一视同仁,调合感情,统管家务。所生子女,对老大称父亲,其余兄弟叫叔叔。

无夫家庭: 解放前夕,玉树地区总人口不到10万,其中,男性约占总人口的38.5%,女性占61.5%。这种性别比例的失衡,使许多妇女找不到婚配。造成这一社会悲剧的内在根源在于解放历代反动统治阶级对玉树藏族人民反复的屠杀与围剿,在反动统治阶级挑拨下部落之间连年械斗,男性多饮弹身亡,以及男性多的家庭须按比例到寺院当阿卡(和尚),不能结婚,致使女多男少。加之社会动荡,生活穷困,许多人沧为四处闯荡的流浪汉。找不到配偶的妇女往往与他们中的一至数人随意同居,而男方事后迫于生活转悠他乡一走了之,所生小孩只好由女方抚养。她们虽然一生没有正式结婚,但有一至几个小孩,终生为养家糊口辛勤操劳不息。孩子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甚至连母亲也不知道孩子的父亲到底是谁、哪里人、叫什么名字。她们在感情上忍受着巨大的痛苦,经济上承受首沉重的负担。唯一能够安慰他们是社会上普遍视孩子为希望和未来,非婚生子女并不受到歧视。

恋爱: 贫苦农牧民的青年男女婚前社交比较自由,一般不存在父母包办和买卖婚姻问题。即使双方父母撮合,事前也要征男女双方的同意,并不强迫成婚。每年的藏历新年、赛马会、庙会等喜庆佳节是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好机会。表达爱情的方式往往是对唱拉伊(山歌)。

卜卦: 藏胞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卜卦,婚姻是人事大事,第一步也自然是卜卦。主要卜卦男女双方生辰是否相合,卜择结婚的良辰吉日,卜算迎亲的美好时辰等。送亲: 卜定结婚之日,新娘穿戴一新,由其舅舅和兄弟并约定一至几个品行兼优、能说会唱善辩的婚使(藏语叫业执)以及伴娘陪送。行途中如果遇见背水、背牛粪的人,则认为吉利,主人很高兴地送点东西,甚至献哈达致谢。如果遇见背空桶的人则认为不吉利。在离家门不太远的地方送亲人与迎亲人相会后,举行敬酒仪式,藏语叫穹却,娘家人送婚礼。新娘一般必须在日出前赶到婆家。婆家大门上插有柏枝,地上铺上白毡,中间有用青稞绘撒表示吉祥的Ж雍忠号,新娘下马时脚必须踩在雍忠号上。进门时,要和婆婆一起提回早已在门口准备好的盛满鲜奶的奶桶,或者提一满口袋牛粪。送亲者进入院中后,新郎新娘捧吉祥物,绕煨桑台顺转三圈,众从高呼拉甲洛(意为神胜利),并侯专人点桑。刚到家,先吃面食或蕨麻,藏语叫咖卓,之后进入正式婚宴。还要展示嫁妆,进行婚说,这就可能到第二天了。

嫁妆: 嫁妆视家境而定,达官贵人和大户人定十分讲究以虎皮、骏马、织锦缎、上等冰糖、肥羊肉等为标志的九九婚礼,谓阁?quot;,意为九九标志。他们往往陪送昂贵的服装首饰、大量的土地牛羊。贫苦人家能缝制一二件新衣服陪嫁也就不错了。

该答案来自南北游旅行网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