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一个旅游景点的地理、气候、民俗、河湖、交通等方面的情况

日期: 栏目:景区介绍 浏览:0 评论:0

一、讲述一个旅游景点的地理、气候、民俗、河湖、交通等方面的情况

黄河上游明珠西北重镇甘肃省会:兰州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悠久历史的古城雄居祖国中心,是甘肃经济、文化、信息、政治中心,滔滔黄河穿城东流,群山对峙,是独具特色的带状盆地和山水都市,山清水秀,景色宜人,也是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要道并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和灿烂的黄河、历史、丝路等文化辉煌熔为一体光照今人。

历史沿革:“金城”公元前 81 年西汉设“金城郡”,取“金城汤池”实即要塞之意而称“金城”。公元 581 年隋置兰州总管府(兰州之名始于此时)。 1666 年甘肃巡抚移至兰州逐成为省会所在地。 1941 年 7 月(民国 30 年)设兰州市政府。 1949 年 8 月 26 日兰州解放。 1950 年 8 月 1 日建立兰州市人民政府从此走向崭新时代。 1992 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内陆开放城市以来日新月异。

行政区划:设五区(城关、七里河、安宁、西固、红古),三县(榆中、皋兰、永) 90 多个乡镇, 40 多个街道办事处,全市 400 多条大街小巷计 900 余公里,桥梁 130 多座,(其中跨黄河大型桥梁 10 余座)。

品牌街:南、北滨河路(游览风景线)、张掖路(王府井)、永昌路(精品街)、酒泉路(步行街)、武都路(通讯产品街)、甘南路(休闲娱乐街)、大众巷(风味小吃街)等。

地理:几何中心位于东经 102 ° 30~104 ° 30 ,北纬 35 ° 15'-38 ° 之间。海拨 1400 米 ~ 2500 米(兰山 2130 米、白塔山 1620 米)。

面积:约 1.3 万多平方公里(市区 1630 多平方公里)。东西长(市四区约 60 多公里),南北宽(市城区大约 10 多公里)。

气候:属北温带半干旱大陆气候,温差大,降水少,气候干燥,年均降水量 300 多毫米,年均蒸发量 1400 多毫米,年平均气温 10.3 ℃,日照 2400 多小时、无霜期 180 多天,年均相对湿度 56% 。一般风力为一至三级,最大为九级,春季偏东风较多。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宜人并具带状盆地城市之特点。

交通: 处于 “ 座中四联 ” 的重要地理 位 置。市区有路就有车、 110 多条公交运营线 网总长度 1080余公里,有车近2300多辆、出租车行近30家,有车6600多辆、10多家长途汽车站、3个大火车客运站、近30条民航线路每天飞往祖国内外、水运近40公里。

人口:全市常住人口约 314万多人,(市区近200万人),居住着38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约12万多人,也是多民族大都市。

科技:是西北地区中心,居于全国前列,有科研机构 700余家、各类专业人员近20万人、年成果600多项、有高等院校近20所、专业技校80多所、中小学1600多所

窗口服务:园林 50 余处、宾馆 · 饭 店 200多家大型商场超市数10家、各类书店·图书馆200多家、邮政局(所)80多家、人才劳务市场10余处、旅行社90余家、医疗机构400多家和设有高职专家科门诊数10家、公共厕所200余处等。

园林:市民人均公共绿地达 4平方米。

够全面吗。不够还有。我是导游。

二、通济镇在哪?

通济镇位于彭州市西北部,距彭州市25公里,距成都市65公里,是彭州市西部山区的一个中心场镇,也是三河七场的中心地,东界葛仙山镇,西接小渔洞镇,南连新兴镇、磁丰镇,北邻龙门山镇、白鹿镇。

通济镇在清代属西乡梯云里,始建于清乾隆年间,驻地向家场,后因避湔江水患于清乾隆四十五年始迁于今址。

取其地处三河七场的中心,湔江渡口的要津并有接济交通发展经济之意,命名为通济场。原来是彭州市山区文化经济的中心,商品交流的集散地。1992年撤乡建镇,1992年将思文乡并入。

通济镇幅员面积73.5平方公里,农业以粮食、林业、食用菌、三木药材为优势,工业以煤炭、矿石、建材的采掘、加工业为主。

通济镇地处龙脉山褶断带及青藏高原冰川漂砾层所形成的丘陵、低山带,镇域内地质地貌复杂,湔江、甘溪河、麻柳河、白鹿河,一江三河贯穿境内。

通济镇属严热带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200C,年降水量1300毫米,夏无酷暑,秋多阴雨,冬无严寒,主要风向为西北风。

通济镇有十分丰富的矿产、水利、林业、药材资源,其中煤炭资源十分丰富。境内河流纵横,三条河流贯穿全境,水资源比较丰富,镇内有凤鸣桥梯级电站和镇办天台山电站,通济镇有林地上万余亩,彭州市国营林场座落境内,年木材采伐量可达万立方米以上。通济镇还是彭州市的食用菌生产基地,有食用菌,木耳、姬菇、香茹、金针茹等 。还有丰富的三木药材,雪山大豆、洋芋、黄瓜、蕨苔、黄花、竹等土特产。

镇政府联系电话:83845221

值班电话:

三、韶关地理位置、地形概况、气候情况、著名景点、主要物产

韶关位于广东省北部,北界湖南,东邻江西,东南面、南面和西面分别与广东省河源、惠州、广州及清远等市接壤。介于北纬 23°53′~ 25°31′ ,东经 112°53 ′~114°45′之间 ,东起南雄市界址镇界址村,西至乐昌市三溪镇丫告岭村,全境直线距离东西跨长 186.3公里;北自乐昌市白石镇三界圩村,南至新丰县马头镇路下村,南北为 173.4公里。

韶关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河谷盆地分布其中,平原、台地面积约占 20 % 。在地质历史上属间歇上升区,流水侵蚀作用强烈,造成峡谷众多、山地陡峻以及发育成各级夷平面,以山地丘陵地貌为主。自北向南三列弧形山系排列成向南突出的弧形构成粤北地貌的基本格局:北列为蔚岭、大庾岭山地,长140公里;中列为大东山、瑶岭山地,长250公里;南列为起微山、青云山山地,长270公里。其间分布两行河谷盆地,包括南雄盆地、仁化董塘盆地、坪石盆地、乐昌盆地、韶关盆地和翁源盆地。红色岩系构成的丘陵、台地分布较广,特征显著。仁化丹霞山一带以独特的红岩地貌闻名于世,是中国典型的“丹霞地貌”所在地和命名地,面积约280平方公里,山群呈峰林结构,有各种奇峰异石600多座。南雄、坪石等盆地属红岩类型,南雄盆地幅员较广,岩层有十分丰富的古生物化石。全市境内山峦起伏,高峰耸立,中低山广布。北部地势为全省最高,位于乳源、阳山、湖南省交界的石坑崆,海拔1902米,为广东第一高峰。南部地势较低,市区海拨在最低35米 。

韶关属中亚热带湿润型季风气候区,气候宜人。一年四季均受季风影响,冬季盛行东北季风,夏季盛行西南和东南季风。四季特点为春季阴雨连绵,秋季降水偏少,冬季寒冷,夏季偏热。年平均气温18.8°C―21.6°C,最冷月份(1月)平均气温8°C―11°C,最热月份(7月)平均气温28°C―29°C,冬季各地气温自北向南递增,夏季各地气温较接近。雨量充沛,年均降雨1400―2400毫米,3―8月为雨季,9―2月为旱季。日平均温度在10°C以上的太阳辐射占全年辐射总量的90%,光能、温度、降水配合较好,雨热基本同季,有利植物生长和农业生产。全年无霜期310天左右,年日照时间1473—1925小时,北部乡镇冬季每年均有降雪[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