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介绍一些关于福安九龙洞景色描写的文章
九龙洞风景区面积约10平方公里,位于河南省卢氏县双槐树乡境内,地处伏牛山南麓,西接秦岭,东与熊耳山主峰毗连,南与玉皇尖森林公园相望,属长江流域。景区春天山花烂漫、姹紫嫣红、鸟语花香、万木争荣;夏季山清水碧、林木葱郁、气候清爽宜人,实为避暑胜地季;满山霜叶可与香山红叶比美,云山雾海,如临蓬莱仙境。
距双槐树街2.5公里的石门水库旁,有一天然大型石灰岩溶洞,洞呈多层结构,其上层为洞中之洞,下层集水成潭为水中之洞。据传九龙洞有九层,是九龙圣母生有九条小龙,分别盘居在九层楼上和九龙潭内,故称九龙洞。九龙洞下有一泉水奔涌而出,浪花飞溅,流量稳定,常年不柘,清澈甘甜。饮用此水可延年益寿,被誉为“九龙圣水”,因水从九龙洞下涌出,故名九龙泉。泉旁有厅树两棵,相传为九龙圣母的拐杖所变,年年花盛开,岁岁花不同,一年四季求神药、祈雨求水者络绎不绝。九龙洞口南边有一水库,水域面积7万余平方米,容量百万立方,蓝天白云、湖光山色、碧波荡漾;山、水、洞联为一体,极富诗情画意。
该风景区的第二景点是仙家洞、天井等。仙家洞与九龙洞同在白龙山西侧,两洞直线距离不足1公里,海拨高差约150米左右,位于双槐树街北2公里处的鹿角沟脑,是一处内涵深厚、景点众多的又一大型石灰岩溶洞。该洞现为一旱洞,深154米,入洞、仰面即见一尊2.5米高的白衣天神坐守在洞中间,水族队须从他的两边通过,前行数步进一厅,遂见一群石羊,形态、大小不同,加上地势倾斜,颇似群羊嬉戏于表坡之上。再前行经过一道狭路,即进入一条宽3米左右、高5米以上、长数十米的“艺术长廊”,但见“瀑布”飘落、“佛像”端坐,“大象”静立,娴雅大度;令人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仙家洞末端为一大厅,深35米,宽15米,高20米以上,大厅面积约500多平方米,四壁孔洞启迪布,奇石耸立。尽头为一深穴,水流冲涮痕迹十分明显,现已被活土层堵塞,似其地下溶洞景点必将增多,从而大大提高其旅游观赏价值。
天井距仙家洞水平距离仅1000米左右,规模更为宏大,井内的钟乳石和石笋发育完全,保存良好,形态逼真,变化万千,更具开发价值。 以九龙洞为中心的地区是一个大型石灰岩溶洞群,除九龙洞、仙家洞、天井外,还有老群洞、观音洞、神仙洞等69个景点有待进一步开发。 九龙洞风景区紧邻双槐树乡政府所在地,近几年小集镇建设突飞猛进,已建成了美丽、宽敞、洁净、具有江南特色的秀丽小镇,为风景区旅游开发提供了十分便利的生活、住宿、娱乐条件。
希望各位有识之仕多多前来观光指导 投资开发,共同建造美丽神秘的九龙山景区!
二、跪求扬州景点门票价格和交通路线
1 瘦西湖公园 60元 90元 2 何 园 30元 40元 3 个 园 30元 40元 4 茱萸湾公园 20元 30元 猛兽表演馆 5元/人次 海狮表演馆 5元/人次 珍稀动物馆 10元/人次 5 竹西公园 15元 6 世界动物之窗 30元 7 准提寺—民间收藏展览馆 15元 8 汉广陵王墓博物馆 30元 9 唐城遗址博物馆—崔致远纪念馆 25元 10 佛教文化博物馆 40元 11 扬州八怪纪念馆 15元 25元 12 史可法纪念馆 20元 13 朱自清纪念馆 10元 14 罗聘故居 10元 15 汪氏小苑—扬州剪纸博物馆 25元 16 琼花观 5元 8元 17 卢氏古宅 15元 18 大明寺 30元 45元 栖灵塔 10元 19 观音禅寺 10元 20 普哈丁墓 12元 21 凤凰岛 30元 40元 22 吴道台 20元 30元 23 园林景点年卡 80 元 (本市区游客) 60元(学生票) 24 旅游景点年卡 180元/张 25 法海寺 5元 扬州园林宗教文化景点年卡(瘦西湖风景区、个园、何园、大明寺、世界动物之窗、史可法纪念馆、唐城遗址、汉陵苑、扬州八怪纪念馆、中国扬州佛教文化博物馆),年卡价格为成人100元/人,学生80元/人。 直接坐公交游1、游2,都是旅游线路,旅游景点基本上都到
三、那位高人帮我弄个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石门湖和西峡县的五道幢的导游词
中原漓江——石门湖
大家来到了石门湖不能不看石门湖的水,请大家仔细观看一下石门湖的水,称它为水清如碧、水平如镜,大家看不为过吧!石门湖是南水北调丹江水库的源头,湖水发源于洛阳的栾川县境内,流经三门峡的卢氏,流域面积达2580平方公里,整个流域全是伏牛山森林的腹地,很少有工业项目,加上国家对水质严格的环保措施,才保证了这样好、这麽清的水,石门湖水清冽甘甜,没有受到任何污染,是无需任何处理就可直接饮用的国家一级饮用水。著名诗人汪国真在游石门湖时发过了“这里的水真是清的让人难以置信,简直超过了九寨水”的感慨,大家现在也可以找一下诗人的感觉,感受一下石门湖水!
最忆岛:
现在大家向船行的前方看,在我们的前面有一个小岛,你看它四面环水,我们把它叫做湖心岛。待会船行至岛旁,大家也可上岛游玩,感受以下站岛观看的湖光山色。
站在湖心岛上,相信大家已经看到右边半山腰上依山傍水而建的清新典雅的建筑,那就是石门湖最忆岛度假村。度假村以分散独立式的别墅群和住宿楼、餐饮楼等组成,内总设施是严格按三星级宾馆的要求配置的,目前可以接待60人的住宿,100多人的同时就餐。度假村并没有什麽希奇的,特别的是,若你在这里登岸,站在度假村的滨湖度假区上,看到的是青山碧水,听到的是清翠的鸟鸣声,还可登山健身,也可在湖边把杆垂钓,会让你感到远离了喧啸,置身期间,会找到你梦中的桃花源,若在岛上居住,这里还是您茶余饭后小憩的好去处。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往,只有你亲自下榻湖心岛度假村感受一下,方能领略我所说的意境。待会返程到此大家都可以上去作一次陶公!
恐龙入江:
船行到这里,请大家先向我们船的右后方看,这是一处典型的象形山,大家猜猜它像什么?它的名字与我们西峡的特色有关!大家猜一猜,对了,这位先生说的很对,这座山像一个活灵活现的恐龙,你看它长长的脖颈,高高隆起的巨大身躯,看!这只恐龙因长途跋涉,饥渴无比,看到这清冽甘甜的石门湖水,正在痛饮不止呢!看到恐龙入江大家自然会联想起西峡是著名的“恐龙之乡”,1993年西峡发现了震惊世界的第九大奇迹——恐龙蛋化石群,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就在北纬30度左右,在远古时候,这里是海陆交错之地,是恐龙繁衍生活的故乡,大家现在静心聆听一下,说不定还可以听到恐龙家族欢迎大家的鸣叫声!
石 门:
大家往船左前方的半山腰处看,在林木葱茏的山林之中赫然有一块巨型石壁凸现,它像什么呢?大家猜猜,对了,这位女士好眼力,它看上去俨然是一处逼真的先时农家四合院的大门,黑黑的石板不就是那农家四合院大门楼的房坡吗?再看那黄黄的石壁不正是四合院大门楼的门板吗?提起石门这个景点,还流传着一段美丽的传说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在这座石门里住着一位白发苍苍老婆婆,整天都在磨豆子,人们既未见她向人出售什么,也没有见有什么客人去拜访她,那么她整天加工的到底是什麽产品?因此,有好奇者便要探出个究竟,原来,老婆婆加工的根本不是人们所食用的豆制品,而是珍贵的金豆和银米。消息传开,有一个歹人就打起了金豆、银米的主意,偷偷摸摸的进了石门,贪婪的偷取老婆婆加工的金豆、银米,这时恰巧被老婆婆发现,愤怒的老婆婆手持金制的扫帚,将歹人赶出石门外,并轰然关闭石门,从此,这座石门再也没有开启过。不用问那位白发老婆婆,自然也不是食人间烟火的凡人,而是一位得道高仙,石门这个地方肯定是一个藏金纳银的风水宝地。
旅日画家野石先生在游览石门湖看到石门湖秀丽的景色,听了石门的传说,不胜感慨,当即挥笔为景区写下了“石破天惊,门开地动”八个大字,还有一种读法是“石门破开,天地惊动”。这八个大字昭然提示出石门湖是深藏在伏牛山的金子,一旦被发掘,就会金光闪烁,惊动中原旅游界。热情好客的石门湖人,正敞开改革开放的大门,喜迎八方宾朋,巧手为游客奉献一个休闲、度假、娱乐的好去处。
中原漓江:
说完石门,我们也进入了石门湖最佳的观景区了,一路走来,您是有是有一种“山穷水尽疑无路”的感觉呢?风光说的再好不如您自己品味一下,让我们细品一下现在的石门湖水、石门的山,是不是漓江和三峡之感凸现在你的眼前,您感受一下吧!
五道幢
景区属伏牛山系,八百里伏牛山,处处景致美,这里也不例外.五道幢仅仅是其中的一个峡谷,一边是被人称做刀棱山的陡直山壁,一边是山坡丛林.
入得山谷,迎面而来的便是刀棱山,山体垂直如刀切般,光滑的石壁陡峭直立,不由得让人仰望,赞叹.山顶是绿色的丛林,这个季节依旧苍翠葱茏,竖直的山体有凹陷的沟痕,那沟痕里便长满了青苔和低矮的灌木,把个刀棱山装点的如一幅水墨画,雅韵有致,美丽万象.
峡谷因有五个落差较大的瀑布而得名.山因水而清秀,而滋润.
走进山谷,拾极而上,同游人一起缓缓行走,感受谷中清泉飞瀑,林阴小路,怪石浅滩,处处皆景,景景不同的雅韵.微微含目,嗅一嗅谷中清香的泥土气息,闻一闻谷中绿色植物散发出来的馨香.不觉心旷神怡,飘然起来,仿佛走入古老的仙境,与那些身穿飘带罗裙的仙子们同游,轻盈跃动.
山中不时传来清脆的鸟鸣,加上有的地段山泉撞击山壁发出的哗然声,似有仙乐缭绕山涧,盈盈入耳,让人在寂静之余享受美妙的音乐,真的惬意.
五道瀑布中景色最奇,最美的当数第二个瀑布了,这个瀑布落差二百多米,说是 瀑布实在是夸张了许多,那只是一股不大的清泉,从山上落下,泉水被两边的山紧紧夹住,它左右撞击,飞珠溅玉般,象一条不服羁训的白色长龙,蜿蜒着,崎岖着,翻卷着冲下来,奔至山脚下的潭中,便倏的钻入水底,找不到了,潭里的水边很快的恢复宁静,继而缓缓的向下流去.
仰望过长龙飞跃的震撼,再俯首看脚下的潭水,潭水安详平和,不能不为大自然的神奇叫好.
走过似白色长龙的飞瀑,便来到一块宽阔的地带,堆满不同形状的石头,有的石块巨大平坦,象一个游乐的场地,有的又尖如小山,竖直站立,大大小小的石块把山谷堆满,看不到刚才飞瀑的出处,惊奇之余发现有的石块下有水在静静的淌,才知道水在这众石下.真是感叹自然的神奇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