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用休闲产业规划引导“村庄”成为特色旅游村
1、特色农业产业资源型村庄
由于特殊的地理、气候、土壤和历史积累下的品牌,很多村庄或者村庄聚落具备某一种类型的特色农业产业资源,如成都三圣花乡的“花乡农居、幸福梅林、江家菜地、东篱菊园、荷塘月色”五朵金花,各地的各种类型的桃花村、梨花村、南瓜村等等。
发展要点:整合土地,大面积种植,丰富种植品种;拓展、完善和提升农业旅游服务内涵和服务功能;制定完整的品牌营销策略,打出本地特色农业产业资源旅游的品牌。
2、科技化现代化产业化农业村庄
这种类型的村庄一般都有现代的农业园区,包括设施农业、采摘农业、养殖业、果蔬种植加工、花卉苗木培育等。现代农业园区作为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重要调整形式,在实现高科技化生产、旅游发展的同时,还肩负着带动周边地区、促进经济发展的使命。现在基本上每一个城市的周边都有至少一个高科技观光园,一开始是发展现代农业,最后旅游农业、休闲农业变成了主体模式。
发展要点:控制现代农业园区开发数量,重点开发具有潜力、特色鲜明的农业园区,做精项目;优化项目结构,注重旅游产品创新;开发前做好调查,进行科学旅游规划,避免出现项目重复建设、功能雷同的问题出现,造成项目间的恶性竞争;根据季节的变换更换旅游项目。
3、民族民俗型旅游村、寨、部落
民俗依托型乡村旅游具有文化的原生性、参与性、质朴性及浓郁的民俗风情的特点,独具一格的民族民俗、建筑风格、饮食习惯、服饰特色、农业景观和农事活动等,都为民俗旅游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我国民俗旅游开发资源基础丰富,特点鲜明,区域性和民族个性较强,发展优势明显。同时由于投资少、见效快,逐渐成为少数民族聚集区经济发展中新的增长点和旅游亮点,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也受到国内外旅游者的推崇,开发民族民俗村也是一种新兴的投资方式。
发展要点:原地保护民俗旅游资源、因地制宜、保持个性、走进百姓、活动引导、形成品牌。
4、特色旅游商品、手工艺品、民俗纪念品加工特色村
手工业体现了一种乡村艺术,倡导的是就地取材、就地市场、就地升值,比如说年画村、泥塑村、剪纸村等等。四川绵竹有一个年画村就是年画上墙,在白粉墙上都画着年画。类似这样的地方,实际上已经构成了一个专业村,这样的专业村发展,在全国有很多,比如说宝鸡泥塑村一年的销售额六千万,张家口有一个剪纸村一年的销售额也有三千多万。这样的一个手工艺的发展过程,既保存了乡村文化,传承了乡村文化,同时又形成了新的创造。
发展要点:突出特色,打造精品,深挖文化内涵,前店后坊,居住区与商业区相结合的工坊社区发展模式引导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带动型村庄。
5、依托知名景区/目的地的接待服务型村庄
知名景区巨大的吸引力为区域旅游在资源和市场方面带来发展契机,周边的村庄借助这一优势,往往成为乡村旅游优先发展区。景区周边乡村与景区本身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文脉、地脉以及社会经济等方面具有地域一致性,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相对较好的民众基础。同时,发展依托知名景区/目的地的接待服务型村庄,既有村庄自身经济发展的主观需要,也有景区开放化、休闲化的客观需要。近年来,我国“黄金周”的景区拥堵现象,充分暴露出封闭型景区的弊端,景区与周边村落配套发展成为必然趋势。知名景区优美的自然景观和厚重的历史文化,携手周边恬淡的田园风情,实现了乡村与景区的携手共赢,带动了区域的大旅游发展。
发展要点:依托知名景区/目的地的接待服务型村庄开发,要在深度契合依托景区品牌理念的基础上进行,依据客源市场及本身特点开发深度乡村体验产品,充分调动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充分阐释乡村风俗风情。让开放式的乡村体验与封闭的景区观光形成鲜明的对比,借依托景区之势,走自己的特色乡村旅游发展道路。
6、古建筑和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古村落
古村落是指民国以前建村,保留了较大的历史沿革,即建筑环境、建筑风貌、村落选址未有大的变动,具有独特民俗民风,虽经历久远年代,但至今仍为人们服务的村落。这是以安徽的西递村、宏村为开端,现在全国这样的古村落已经得到比较好的利用的恐怕得有上千家,而且这种古村落充分展示了当地的传统文化,也给客人一种非常新鲜的感受。
开发思路:用古村落建筑的魅力、原住民生活,吸引来人气,最终让这些游客落脚在围绕古村落而建的各类休闲体验项目中消费。合理规划、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维持原汁原味、古色古香;对古村落人文环境和自然生态加以保护;对传统文化内涵进行深度挖掘;丰富旅游产品。
欣赏醉美乡村,唯美景色,了解生你、养你的故土,还有关注乡村的经济发展、生态农业,还有乡村的生态环境。
二、哪里是中国最美的乡村?
李坤的故乡
三、中国的十大名村有哪些 在哪些地方
中国十大名村
天下第一村——江苏省华西村,华西村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镇化发展农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走出特色发展之路。
名村影响力第一村——山西省大寨村,大寨村曾是全国乃至全世界瞩目的中国农业的样板和时代标志。村办企业的创办,促进该村经济发展。
市场第一村——上海市九星村,九星村地处上海城郊结合部,是中国农村“市场兴村”的成功典范,已成为上海最大的综合性商品交易市场和华东地区最大的村办市场。
高科技第一村——浙江省花园村,花园村坚持村庄建设与生态环境一起抓,致力建设农民花园。
人文奥运第一村——北京市郑各庄村,郑各庄村建立了以郑各庄村为基础,以宏富集团为支柱的“村企合一”经济运行体系。
农民画第一村——上海市中洪村, 中洪村是我国农村儿童画第一村。据统计,该村的农民作品被国内外著名美术馆、艺术馆收藏并获得过奖项的画家有50余名。
生态第一村——浙江省滕头村,滕头村1993年,成立了国内最早的村级环境资源保护委员会,实现了农业观赏化、工业环保化、村庄园林化。
相府文化第一村——山西省皇城村,去年,皇城村通过“工业立村”、“旅游兴村,”和“科技强村”,迈上了致富路。
红色文化第一村——河南省南街村,南街村以其丰富而又独特的文化内涵打造“红色旅游”品牌,每年接纳参观旅游者达40多万人次。
因地制宜开发产业第一村——云南省福保村,福保村实现了由“工业福保”向“文化福保”的迈进,文化产业已成为福保村的支柱产业。